定期檢查
6 個月 - 3 歲
⼤部分的孩⼦在 6 個⽉⼤左右會長出第⼀顆牙,這時可以開始帶孩子來診所做定期檢查,並維持 3- 6 個月的頻率。讓醫師確認長牙的進度、塗氟預防蛀牙、並與家長⼀起建立良好的進食與清潔習慣。
同時也讓家長在選擇潔牙⼯具上有⽅向,也能即時介入口腔習慣的調整(例如 奶嘴、奶瓶的使⽤)。
3 歲- 6 歲
此時期孩⼦的乳牙臼齒已經長齊,牙縫緊密的情況下,非常容易在肉眼看不到的牙縫中間產⽣蛀牙。牙醫師會給予家長固定使⽤牙線棒的教學和建議,並且在適當的時機,定期拍攝低劑量 X 光片,做到更全面完整的蛀牙檢查。如果有任何症狀的產⽣,也能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
6 歲之後
此時期開始進入換牙期,除了蛀牙檢查,也開始加入牙齒排列的追蹤,乳牙搖動的不適感和恆牙在不好的位置中萌發,這都是定期檢查會持續介入的部分,另外恆牙的照顧也需要孩子與家長⼀起努⼒,慢慢將刷牙的任務交給孩⼦。
居家清潔照護

1.牙刷
從長第⼀顆牙時就可以開始使⽤兒童牙刷,但如果嬰兒時期只有 1 - 2 顆牙齒,紗布巾或⼿帕巾是可以暫代的刷牙⼯具,但當孩子牙齒顆數增加,就要使⽤刷⽑式的兒童牙刷,確保每個位置都能確實清潔。
2.牙線
牙線更是目前不能省略的⼯具,不論是否看到食物塞牙縫的情況,都需要每天使⽤牙線或是牙線棒清潔牙縫,避免棘⼿的牙縫蛀牙產⽣。
3.牙膏
在牙膏的使⽤上,建議⼀天使⽤兩次(含氟牙膏,含氟劑量: 1000 ppm 以上)。牙膏⽤量 3 歲以下⼀顆米粒⼤⼩, 3 歲以上⼀顆紅⾖⼤⼩,就算孩子還不會漱口,把牙膏吃下去,這也是安全的⽤量。
4.特別注意
牙刷及牙線都需要家長由家長操作,孩⼦的⼿部⼩肌肉的發育要到 9 歲左右才比較能做精細動作,因此要請家長協助清潔到孩⼦可以⾃⼰綁鞋帶的年紀唷!
換牙期注意事項
🦷
6 歲左右開始進入換牙期,隨著個體差異可能會提早或延後 1-2 年,這都是正常的情況。
🦷
如果在下顎門牙發現雙排牙齒,乳牙未掉但恆牙已經長出來,請家長不⽤擔⼼,只要有⾜夠空間,牙⿒有動搖,都能⾃然換牙,恆牙不歪斜。
🦷
如果有乳牙搖動很久都未掉、或是乳牙脫落超過1年都未長出新牙,長牙造成腫痛影響到進食和⽣活,建議可以回診讓醫師評估是否要介入,做適當的處置。
🦷
在剛開始換牙的階段,常常出現上門牙有縫隙的情形,⼤部分是正常或暫時的,在換牙後期就會逐漸閉合,可以持續定期檢查,不過如果上下顎骨頭有明顯的發育落差,像是暴牙、戽斗、或是下巴明顯歪斜都建議及早讓醫師評估齒列情形。
齲齒預防
台灣兒童蛀牙率是全球最高,除了以上提到的定期檢查及建立良好的清潔習慣以外,還有⼀些⽅法可以減少蛀牙率:
1.塗氟
6 歲以下兒童每半年ㄧ次塗氟補助,若蛀牙率較高可以⾃費增加頻率⾄ 3 個⽉⼀次,增加牙⿒抵抗蛀牙的能⼒。
2.溝隙封填
6 歲左右長出來的恆牙⼤臼齒,因為躲在口腔最後⽅,容易藏污納垢又不易清潔,是最容易蛀牙的地⽅。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有補助四顆臼齒⿒的窩溝封填,把剛長出來的恆牙,表面的微⼩溝縫以特殊樹脂填補起來,達到易清潔的效果,減少蛀牙機率。
3.飲食調整
此時期開始進入換牙期,除了蛀牙檢查,也開始加入牙齒排列的追蹤,乳牙搖動的不適感和恆牙在不好的位置中萌發,這都是定期檢查會持續介入的部分,另外恆牙的照顧也需要孩子與家長⼀起努⼒,慢慢將刷牙的任務交給孩子。
本文由林芳槿醫師、朱書儀醫師撰寫